Skip to main content

责任链模式重构复杂业务场景

文章开篇,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学习设计模式有什么作用?

设计模式主要是为了应对代码的复杂性,让其满足开闭原则,提高代码的扩展性。

另外,学习的设计模式 一定要在业务代码中落实,只有理论没有真正实施,是无法真正掌握并且灵活运用设计模式的。

这篇文章主要说 责任链设计模式,认识此模式是在读 Mybatis 源码时, Interceptor 拦截器主要使用的就是责任链,当时读过后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(内心 OS:还能这样玩)。

文章先从基础概念说起,另外分析一波 Mybatis 源码中是如何运用的,最后按照 "习俗",设计一个真实业务场景上的应用。

什么是责任链模式

举个例子,SpringMvc 中可以定义拦截器,并且可以定义多个。当一个用户发起请求时,顺利的话请求会经过所有拦截器,最终到达业务代码逻辑,SpringMvc 拦截器设计就是使用了责任链模式。

为什么说顺利的话会经过所有拦截器?因为请求不满足拦截器自定义规则会被打回,但这并不是责任链模式的唯一处理方式,继续往下看。

在责任链模式中,多个处理器(参照上述拦截器)依次处理同一个请求。一个请求先经过 A 处理器处理,然后再把请求传递给 B 处理器,B 处理器处理完后再传递给 C 处理器,以此类推,形成一个链条,链条上的每个处理器 各自承担各自的处理职责。

责任链模式中多个处理器形成的处理器链在进行处理请求时,有两种处理方式:

  1. 请求会被 所有的处理器都处理一遍,不存在中途终止的情况,这里参照 MyBatis 拦截器理解。
  2. 二则是处理器链执行请求中,某一处理器执行时,如果不符合自制定规则的话,停止流程,并且剩下未执行处理器就不会被执行,大家参照 SpringMvc 拦截器理解。

这里通过代码的形式对两种处理方式作出解答,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。首先看下第一种,请求会经过所有处理器执行的情况。

IHandler 负责抽象处理器行为,handle() 则是不同处理器具体需要执行的方法,HandleAHandleB 为具体需要执行的处理器类,HandlerChain 则是将处理器串成一条链执行的处理器链。

public class Chain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HandlerChain handlerChain = new HandlerChain();
handlerChain.addHandler(Lists.newArrayList(new HandlerA(), new HandlerB()));
handlerChain.handle();
/**
* 程序执行结果:
* HandlerA打印:执行 HandlerA
* HandlerB打印:执行 HandlerB
*/
}
}

这种责任链执行方式会将所有的 处理器全部执行一遍,不会被打断。Mybatis 拦截器用的正是此类型,这种类型 重点在对请求过程中的数据或者行为进行改变。

而另外一种责任链模式实现,则是会对请求有阻断作用,阻断产生的前置条件是在处理器中自定义的,代码中的实现较简单,读者可以联想 SpringMvc 拦截器的实现流程。

根据代码看的出来,在每一个 IHandler 实现类中会返回一个布尔类型的返回值,如果返回布尔值为 false,那么责任链发起类会中断流程,剩余处理器将不会被执行。就像我们定义在 SpringMvc 中的 Token 拦截器,如果 Token 失效就不能继续访问系统,处理器将请求打回。

public class ChainApplication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HandlerChain handlerChain = new HandlerChain();
handlerChain.addHandler(Lists.newArrayList(new HandlerA(), new HandlerB()));
boolean resultFlag = handlerChain.handle();
if (!resultFlag) {
System.out.println("责任链中处理器不满足条件");
}
}
}

读者可以自己在 IDEA 中实现两种不同的责任链模式,对比其中的不同,设想下业务中真实的应用场景,再或者可以跑 SpringBoot 项目,创建多个拦截器来佐证文中的说辞。

本章节介绍了责任链设计模式的具体语义,以及不同责任链实现类型代码举例,并以 Mybatis、SpringMvc 拦截器为参照点,介绍各自不同的代码实现以及应用场景。

责任链业务场景设计

趁热打铁,本小节对使用的真实业务场景进行举例说明。假设业务场景是这样的,我们 系统处在一个下游服务,因为业务需求,系统中所使用的 基础数据需要从上游中台同步到系统数据库。

基础数据包含了很多类型数据,虽然数据在中台会有一定验证,但是 数据只要是人为录入就极可能存在问题,遵从对上游系统不信任原则,需要对数据接收时进行一系列校验。

最初是要进行一系列验证原则才能入库的,后来因为工期问题只放了一套非空验证,趁着春节期间时间还算宽裕,把这套验证规则骨架放进去。

从我们系统的接入数据规则而言,个人觉得需要支持以下几套规则:

  1. 必填项校验,如果数据无法满足业务所必须字段要求,数据一旦落入库中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。
  2. 非法字符校验,因为数据如何录入,上游系统的录入规则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不清楚,这一项规则也是必须的。
  3. 长度校验,理由同上,如果系统某字段长度限制 50,但是接入来的数据 500 长度,这也会造成问题。

为了让读者了解业务嵌入责任链模式的前因,这里列举了三套校验规则,当然真实中可能不止这三套。但是 一旦将责任链模式嵌入数据同步流程,就会 完全符合文初所提的开闭原则,提高代码的扩展性。

本案例设计模式中的开闭原则通过 Spring 提供支持,后续添加新的校验规则就可以不必修改原有代码。

这里要再强调下,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一定要灵活掌握,只有这样才能在合适的业务场景合理运用对象的设计模式。

既然设计模式场景说过了,最后说一下需要达成的业务需求。将一个批量数据经过处理器链的处理,返回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分类。

定义顶级验证接口和一系列处理器实现类没什么难度,但是应该如何进行链式调用呢?

这一块代码需要有一定 Spring 基础才能理解,一起来看下 VerifyHandlerChain 如何将所有处理器串成一条链。

VerifyHandlerChain 处理流程如下:

  1. 实现自 InitializingBean 接口,在对应实现方法中获取 IOC 容器中类型为 VerifyHandler 的 Bean,也就是 EmptyVerifyHandler、SexyVerifyHandler。
  2. 将 VerifyHandler 类型的 Bean 添加到处理器链容器中。
  3. 定义校验方法 verify(),对入参数据展开处理器链的全部调用,如果过程中发现已无需要验证的数据,直接返回。

这里使用 SpringBoot 项目中默认测试类,来测试一下如何调用。

@SpringBootTest
class ChainApplicationTests {

@Autowired
private VerifyHandlerChain verifyHandlerChain;

@Test
void contextLoads() {
List<Object> verify = verifyHandlerChain.verify(Lists.newArrayList("公众号@马丁玩编程", "马丁"));
System.out.println(verify);
}
}

这样的话,如果客户或者产品提校验相关的需求时,我们只需要实现 VerifyHandler 接口新建个校验规则实现类就 OK 了,这样符合了设计模式的原则:满足开闭原则,提高代码的扩展性。

熟悉之前作者写过设计模式的文章应该知道,强调设计模式重语意,而不是具体的实现过程。所以,你看这个咱们这个校验代码,把责任链两种模式结合了使用。

上面的代码只是示例代码,实际业务中的实现要比这复杂很多,比如:

  1. 如何定义处理器的先后调用顺序。比如说某一个处理器执行时间很长并且过滤数据很少,所以希望把它放到最后面执行。
  2. 这是为当前业务的所有数据类型进行过滤,如何自定义单个数据类型过滤。比如你接入学生数据,学号有一定校验规则,这种处理器类肯定只适合单一类型。

还有很多的业务场景,所以设计模式强调的应该是一种思想,而不是固定的代码写法,需要结合业务场景灵活变通。

责任链模式的好处

一定要使用责任链模式么?不使用能不能完成业务需求?

回答是肯定可以,设计模式只是帮助减少代码的复杂性,让其满足开闭原则,提高代码的扩展性。如果不使用同样可以完成需求。

如果不使用责任链模式,上面说的真实同步场景面临两个问题:

  1. 如果把上述说的代码逻辑校验规则写到一起,毫无疑问这个类或者说这个方法函数奇大无比。减少代码复杂性一贯方法是:将大块代码逻辑拆分成函数,将大类拆分成小类,是应对代码复杂性的常用方法。如果此时说:可以把不同的校验规则拆分成不同的函数,不同的类,这样不也可以满足减少代码复杂性的要求么。这样拆分是能解决代码复杂性,但是这样就会面临第二个问题。
  2. 开闭原则:添加一个新的功能应该是,在已有代码基础上扩展代码,而非修改已有代码。大家设想一下,假设你写了三套校验规则,运行过一段时间,这时候领导让加第四套,是不是要在原有代码上改动。

综上所述,在合适的场景运用适合的设计模式,能够让代码设计复杂性降低,变得更为健壮。朝更远的说也能让自己的编码设计能力有所提高,告别被人吐槽的烂代码...

Mybatis Interceptor 底层实现

上面说了那么多,框架底层源码是怎么设计并且使用责任链模式的?之前在看 Mybatis 3.4.x 源码时了解到 Interceptor 底层实现就是责任链模式,这里和读者分享 Interceptor 具体实现。

开门见山,直接把视线聚焦到 Mybatis 源码,版本号 3.4.7-SNAPSHOT

熟悉么?是不是和我们上面用到的责任链模式差不太多,有处理器集合 interceptors,有添加处理器方法。

Mybatis Interceptor 不仅用到了责任链,还用到了动态代理,服务于 Mybatis 四大 "护教法王",在创建对象时通过动态代理和责任链相结合组装而成插件模块。

  1. ParameterHandler。
  2. ResultSetHandler。
  3. StatementHandler。
  4. Executor。

使用过 Mybatis 的读者应该知道,查询 SQL 的分页语句就是使用 Interceptor 实现,比如市场上的 PageHelper、Mybatis-Plus 分页插件再或者我们自实现的分页插件(应该没有项目组使用显示调用多条语句组成分页吧)。

拿查询语句举例,如果定义了多个查询相关的拦截器,会先经过拦截器的代码加工,所有的拦截器执行完毕后才会走真正查询数据库操作。

扯的话就扯远了,能够知道如何用、在哪用就可以了。通过 Interceptor 也能知道一点,想要读框架源码,需要一定的设计模式基础。如果对责任链、动态代理不清楚,那么就不能理解这一块的精髓。

文末结言

文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责任链设计模式,在两种类型示例代码以及举例实际业务场景下,相信小伙伴已经掌握了如何在合适的场景使用责任链设计模式。

看完文章后可以结合 Mybatis、SpringMvc 拦截器更深入掌握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场景以及使用手法。另外可以结合项目中实际业务场景灵活使用,相信真正使用后的你会对责任链模式产生更深入的了解。

参考文章:

  • 《设计模式之美:职责链模式》